说“酿菜”的“酿”

2022-08-31
4 min read

已刊于《语言文字周报》。

酿菜是很多人都很爱吃的菜,比如酿豆腐、酿苦瓜、煎酿三宝等等。所谓酿菜,根据《现代汉语词典》:“烹调方法,将肉、鱼、虾等剁碎做成的馅儿填或塞入掏空的柿子椒、冬瓜等里面,然后蒸或用油煎。”(第六版,949 页)酿菜在各地都广受喜爱,那么“酿”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?

客家酿豆腐是很有名的菜,酿豆腐的“酿”在客家话里念成 /ŋioŋ52 梅县 ioŋ31 长汀 ȵiɔŋ35 连城/(梅县据谢永昌《梅县客家方言志》,长汀和连城据罗美珍、邓晓华《客家方言》)。 根据客家话,“酿”既可能是娘母字,也可能是日母字。在客家话里,“酿”跟“娘”除了声调不同之外,声母、韵母都一样;但是,“酿”又跟日母的“让”同音。在北京话里,酿菜的“酿”一般读成“让”。这么看来,“酿”应该是一个日母字,写作“酿”只是日母和娘母同音造成的混淆。另外,从调值来看,不论是客家话还是北京话,“酿”都是一个去声字。

中国人做酿菜由来已久,《易牙遗意》《调鼎集》等烹饪古籍中都有酿菜的记录。这些记录里酿菜有的写成“酿”,有的写成“瓤”。最早用“酿”字的似乎是北魏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·炙法第八十》的“酿炙白鱼法”:“白鱼长二尺,净治,勿破腹。洗之竟,破背,以盐之。取肥子鸭一头,洗治,去骨,细剉;酢一升,瓜菹五合,鱼酱汁三合,姜、橘各一合,葱二合,豉汁一合,和,炙之令熟。合取,從背入著腹中,丳之如常炙鱼法,微火炙半熟,复以少苦酒、杂鱼酱、豉汁,更刷鱼上,便成。”说的是把白鱼从背部破开,腌制之后,将肥子鸭肉与酢(即醋)、瓜菹(腌过的瓜)、鱼酱汁、姜、橘等和成馅,从背部填入白鱼中,再把鱼用签子串起来,用小火炙烤,最后刷上苦酒、杂鱼酱、豉汁即可。其他烹饪古籍中也不乏写成酿的,比如宋浦江吴氏的《吴氏中馈录》,有酿瓜(15 页),就是将青瓜去瓤,而将生姜、陈皮、薄荷、紫苏、茴香、砂仁、砂糖等酿入青瓜中。元代的《居家必用事类全集》中有酿烧鱼、酿烧兔等;元代大画家倪瓒的《云林堂饮食制度集》中也有酿黄雀;明代韩奕的《易牙遗意》里也有酿肚子等。而这种做法在清人的《调鼎集》里则一般写作“瓤”,例如夹瓤肚(187 页)、瓤鸡(274 页)、瓤野鸡(305 页)、瓤野鸭(335 页)、瓤虾圆(443 页)、烧瓤虾绒(444 页)、瓤毛笋、瓤羊尾笋、瓤天目笋(519 页)、瓤芽笋(520 页)、瓤萝卜(532 页)、瓤板桥萝卜(543 页)、瓤芋子、瓤芋头(607 页)等等。举凡蔬菜(萝卜、笋等)、鸡鸭,乃至虾圆、肚子,几乎无物不可以瓤。

在汉语里,从襄声的字往往有里面、内部的意思。大家最熟悉的例子就是瓜瓤的瓤。其他的比如穰,《说文解字·禾部》:“穰,黍𥟜已治者,从禾襄声”。段玉裁的注说:“已治、谓已治去其𥬡皮也。謂之穰者、莖在皮中如瓜瓤在瓜皮中也。”穰就是指谷物除去外壳的部分,跟瓜瓤指去除瓜的外皮的部分一样。又比如欀,也有里的意思。《洛阳伽蓝记·城南》菩提寺条下记载了一个故事。说的是北魏明帝的时候,有人挖开古冢发现了一个活人。似乎因为这个人死过一回,所以对阴间的事情颇有了解。他告诉当时的人说:“作柏木棺,勿以桑木为欀。”周祖谟注说:“欀,里也。”这也就是说让人用柏木作棺材,而不要用桑木作里子的意思。

明白了从襄声的字有里面、内部的意思,再来考虑“酿”字的来源就豁然开朗了。“酿”同样有里面、内部的意思,只不过是指将馅料填入内部。很明显,“酿”是从襄声的名词派生出来的动词,而相应地,从襄声的穰、瓤等都是平声,而“酿”则是去声。这是汉语中常见的四声别义的现象。在汉语里,有些词读平声是名词,而读作去声则是动词。例如衣读平声指衣服,是名词,而读去声则是穿衣服,是动词;王读平声是君王的意思,是名词,读成去声则是作君王,是动词(所举的例子见周祖谟《四声别义释例》,《问学集》81-119页)。按照平声为名词、去声为动词的字一般都用平声的字来记录的习惯,“酿”字似乎写成“瓤”更合适,只不过读的时候还是应当读成去声。当然,“酿”字行用已久,也没有必要大费周章,换用另一个字。而且,按照“酿”字的本音来读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。只不过读成“瓤”去声是北京话的本音,而读成“酿”就是源于其他方言的旁读音了。

汉语由于用汉字来记录,大家在说一个字的本义的时候往往根据字形,这样对很多字的理解就会与最开始的造字本义发生偏离。“肏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“肏”本来读成“入”(或者日),是一个从肉入声的形声字;现在大家则把它当成了一个会意字,读音也变成了操去声(见李荣《论“入”字的音》,《方言》1982年第4期241-244页)。这些例子都启示我们,考察汉语词义,不能为汉字字形所惑,还要从语音上着手。这也就是清儒“因声求义”的办法。只不过,我们现在不仅要着眼于语音,还要发现语音中反映出的形态手段等其他语言规则,而不能倒退到“一声之转”的老路上去。